对于中国医药产业来说,改革开放的40周年实际上就是产业腾飞发展的40年。在这一阶段中国制药从无到有,由小及大,终于从以仿制为主走向仿创集合,这才有了新药的诞生。值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E药经理人对过去40年时间中在国内获批的一类新药进行了统计,一起来看一下,中国医药产业有哪些值得铭记的新药。
根据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所提供的数字,1978年底,当时的全国医药工业销售额为72.8亿元。这是改革开放的第一年。40年后,2017年底这一数字已经变成了惊人的2.96万亿元。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医药产业整体规模增长壮大超过400倍!
在数量上,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与此同时,在“质”上,内在的变化也正在汹涌澎湃的进行。为了了解这一“质变”,E药经理人对从1978年至今在国内所获批的166个一类新药(主要为化药及生物药,中药暂未列入)进行了整理。从最早广州白云山制药厂生产的青蒿素栓,到2017年因为紧急疫情而被迅速批准的重组埃博拉病毒疫苗,事实上新药获批的情况已经足以将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的一条时间主线体现出来。
第一个十年:青蒿素时代
实际上如果回溯历史便会很容易发现,中国新药的起步实际上正是跟改革开放的出现不谋而合。1978年,国家开始拨乱反正走上正轨,正是在这一年,国务院批转了当时卫生部颁发的《药政管理条例(试行)》,就新药的临床鉴定和审批作了专门规定。紧接着,1979年卫生部修订了药政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组织制定了《新药管理办法(试行)》,对新药的定义、分类、科研、临床、鉴定、审批和生产等管理工作提出了全面具体的规定。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我国对新药评价工作真正进行立法管理的开始。而我国真正的新药获批,就发生在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里,即1978至1988年。
第一个获批的新药则与日后因为屠呦呦获得诺奖而声明大震的青蒿素息息相关。1986年,青蒿素的第一个新药证书由卫生部办法给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编号为(86)卫药证字X-01号,而同年,由广州白云山制药厂生产的青蒿素栓也获得新药证书,编号为(86)卫药证字X-04号。
接下来的新药同样跟青蒿素息息相关。1987年,由桂林制药厂、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广西医学院、广西中医学院研制的青蒿琥酯获得新药证书。由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桂林第二制药厂、广州中医学院等合作研制的青蒿琥酯注射液也同时获得新药证书。
还是在1987年,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昆明制药厂研制的蒿甲醚及其注射液获得新药证书,其中,蒿甲醚油针剂还于1997年被WHO列入第9版“基本药物目录”。
也正因此,第一个中国新药研发的时代可以当之无愧的被称之为“青蒿素时代”。青蒿素这一属于中国人的科学发现甚至被认为是整个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而从青蒿素到衍生物系列,从青蒿素类药物单药到复方,从青蒿素实验室提取到工业化规模生产,再到青蒿素类抗疟新药批量生产和投放市场,前后用了15年,而这已经是创新药的研发效率和速度在当时国内的奇迹。
第二个十年:注射剂时代
将时间拨至1989至1997年。相较于前一个十年,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在这一时间段内突飞猛进的新药审批数量。据E药经理人不完全统计,仅在这10年间被获批为新药的,就有71个,堪称爆炸式增长。
然而在这一阶段的特点却已十分明显。首先从剂型上看,绝大多数产品都属于注射剂的范畴,例如1995年北京第一生物化学制药厂生产的注射用促肝细胞生长素,又如1997年北京四环生物工程制品厂生产的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2。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阶段,同一品种往往有多个生产单位同时进行生产,例如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2除了四环生物之外,还有上海华新生物、卫生部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等多家单位一同有生产,而上海延安制药厂、无锡第一制药厂、四川长征制药厂、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制药厂等多家单位都参与了对于利福喷丁胶囊的研发,同时也都是生产单位。
而另外一个较为明显的特点,则是从生产主体看,这一时期新药研发的申报主体,仍然以国家相关行政机关下属企业或国有企事业单位为主,例如中国医学可远远、中科院、南京大学、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等在当时都下设有药物研究所或是制药企业,也均在此阶段纷纷参与了新药的申报。而民营企业在当时颇为少见,如当时的丽珠医药前身珠海经济特区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个十年:合资公司开始出现
从新药获批的数量上来看,第三个十年(1999至2008年)所表现的情况并不太理想,一共仅为46个。但相较于此前的改革开放20年来说,这一阶段中国新药研发创制呈现出面貌一新的改变。
首先是民营企业的大量出现。在改革开放的鼓励与号召下,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制药企业的建设之中,一大批药企的改制也发生在这一阶段,例如齐鲁制药,2003年其成为山东省属国企产权改制的试点企业,也自此完成了从其前身一个国有售药厂向明星制药大厂的转变,也是在2003年,齐鲁制药新药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巨和粒”顺利获批。
石药集团的重磅产品恩必普也正是在这一阶段正式面世。与此类似的,还有烟台麦德津生物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这是我国最早的国内自主研发的抗癌药。而一度引发旷日持久的官司的今又生(重组腺病毒-p53抗癌注射液)同样也发生在这一阶段。
另外一方面,则是以中外合资公司为主体申报的新药开始出现。在这一阶段,诸多中外合资公司如中美上海施贵宝、葛兰素威康苏州制药有限公司、史克必成天津有限公司等等,由其研发的一系列产品在国内以新药的身份获批。
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前后在医药行业里影响颇深的“地标转国标”陆续进行,在此之前,不少新药执行的实际上市地方标准,而在此后,地方标准不再执行,所有的新药统一都为国家标准。
第四个十年:真正重磅的出现
相较之下,最近一个时间获批的产品数量并不算太多,只有45个。然而这一阶段最大的特点,是真正重磅的、具备原创价值的新药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最具典型意义之一的,是贝达药业2011年获批的新药盐酸埃克替尼片。作为国家“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标志性成果,凯美纳的出现使得中国成为继美、英之后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靶向抗癌药的第三个国家;凯美纳也一举打破肺癌靶向治疗长期被进口药垄断的局面,成为全球第三个、亚洲第一个靶向抗癌药。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陈竺院士甚至将凯美纳誉为民生领域的“两弹一星”。
另外一个则是深圳微芯生物所研发的西达本胺。这是全球首个亚型选择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口服抑制剂,属于全新作用机制——表观遗传调控类抗肿癌药物,也是我国第一个全球同步开发的原创小分子药物,也正因此西达本胺也获得了十一五“863”分子设计专项及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创新药孵化基地等项目支持,被评为“十一五”科技部重大科技专项重大成果。
在这一个时间段,我们看到是由中国自主研发的新药已经可以登上世界的舞台。与此类似的,还有成都康弘生物的康柏西普,直到如今也被认为是国内生物药研发创新的标杆存在。
中国医药创新历程已经开始,医药界企业家、科学、投资家都已经投入到中国的创新大潮当中,中国的优秀企业和企业家们已经开始瞄准世界。从40年发展的角度看,虽然批准的一类创新药产品不下百个,但真正的能够被全球其他市场认可的产品却并不多。
这个阶段,中国药企放眼全球,“从这里瞄准世界”!9月1日,由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主办,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医疗卫生生物技术工作委员会指导,E药经理人杂志承办的第十届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暨2018中国医疗健康创新成果年展将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届时将会有1000+创新项目、200+临床专家、500+投资家、500+科学家、500+企业家、200+媒体总编参与,共同见证中国医药创新的崛起。
(选自《新药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