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不久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人民日报上撰文强调“以高度文化自信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而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必须破除两个迷信:一是哲学方面的迷信,一是科学的迷信。
首先要破除哲学上的迷信。课堂上说中医是朴素唯物主义,是自发的辩证法。回过头来看,用唯物与唯心来定义中医是否合适?中医是传统文化的代表,蕴含了东方哲学思想。能简单用西方哲学思想套在中医身上吗?
其次要破除对科学的迷信。近代以来,源自西方的“科学”两字几乎成了唯一“真理”的代名词。难道科学只有一种?中国没有自己的科学吗?
既然有这样的疑问,如果不从唯物唯心的角度去审视中医,那就要回答从哲学上究竟如何认识中医?如果不把西方的科学作为衡量一切认识的唯一标准,那就要回答中医所代表的科学究竟是怎样一种科学?
对于上述疑问,中国中医药报特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刘长林教授,根据他的专著《中国象科学观》(增订本,学苑出版社2016年版),从中医理论层面的八个方面作出回应和解答,立足中华民族自信,端出中医的“本原”出来,希冀能够确立起中医的哲学自信、科学自信和理论自信。
历史的回顾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深厚土壤,发祥远古,博大精深,有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据《史记》,黄帝时医术已相当发达。大将兼名医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酒”,能够“湔浣肠胃,漱涤五藏,练精易形”。至西周,医学已开始分科,政府对医疗卫生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年终要对医生实行医绩考核。春秋战国,中医学受益系统思维阴阳五行,逐渐形成体系。西汉时,医理和医术已呈百花争艳,各吐其香的局面。《汉书·艺文志》载,有医经7家,经方11家,计490卷之多。《黄帝内经》只是其中一家,后来成为中医学之大成典要。东汉《神农本草经》成书,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问世,标志中医临床医学走向成熟。三国以降,中医学各门类、各学派竞相独立发展,造就出众多大医家如璀璨群星,汇聚成一条奔流于世界东方的医学长河。至迟唐代,中医学术东传朝鲜日本,西经阿拉伯而进入欧洲。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和人类医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鸦片战争,英国殖民者的坚船利炮打败了清政府,西方文化随之也猛烈冲击中国。自此,中医学便面临着西医学和西方科学的严峻挑战,并几次陷入灭顶之灾。“西医科学,中医不科学”的喊声至今不绝于耳。先是19世纪末有人提出“废医存药”的主张,后是1929年民国政府颁布了消灭中医的六项具体措施,还有20世纪50年代初原卫生部以“中医科学化”为招幌,实则剔除中医药的方针。中医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终于顽强地生存下来,不仅没有覆没,到20世纪后叶反而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理解和欢迎,越来越发出耀眼的生命之光。在当今,中医已在全世界开花。
命运变迁说明了什么
就笔者管见,中医药面对西医和西方科学技术的巨大压力,之所以没有被淘汰,首先是因其有明显的令人满意的疗效。不言而喻,任何医药如果没有疗效,就不可能流传下去。临床表明,中医药不仅呵护中华民族数千年,而且能够对众多现代疾病产生很好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功能性、神经性、综合性病症以及疑难杂症,疗效更为显著。即使当今难于治愈和病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血压高、肝炎、糖尿病、艾滋病等,中医药也有明显效果。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肆虐,中医临床疗效远比西医为好,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
中医药在中国文化的深厚土壤中,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医学科学体系。其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理论、气血津液理论、病因病机理论、辨证论治理论、五运六气理论、药性归经理论等。千百年来,正是在这套理论的指导下,中医药才能在临床上发挥出巨大的无可否认的治疗效果。
我们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药理论既然能够有效指导临床,就证明中医药是科学的医药知识体系。也正因为中医药有科学的理论,所以不仅能够治愈古代人的疾病,而且能够适应历史的变迁,有效地治疗现代人的新型疾病。
20世纪,发源于西方的科学技术如狂飙天降,占领了全世界。中医药却屡经劫难而不衰,且大有日盛一日之势。这不光是因为中医药有疗效,还因为中医药以中国哲学为基础,在认识上完全是另外一个体系,其医理和效果为西医和西方现代科学所不能代替,不能解释,更不能超越。
如果中医药能够被现代医学和现代科学所取代,那么它也就失去了继续独立存在的价值。而中医药的元创性和独创性恰恰在于,它作为一种关于人之生命科学的知识体系,存在于西医和现代西方科学的视野之外。
从本质上说,中医和西医的根本不同在于,中医是以时间为本位的医学,西医是以空间为本位的医学。由是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
正是由于以时间为本位,自然整体地看待世界,中医药坚持“尽人(物)之性”和“赞天地之化育”的行为原则,拥有西医所不可替代的优点:
(1)诊治的整体性,以整体统摄局部;
(2)能够把握并针对病患的个别性、特异性处方;
(3)以神统形,形神合一,敬重人和生命本身;
(4)提倡治未病和自然疗法,主张养重于治;
(5)采用天然药物,讲求君臣佐使综合药性,尽量不伤正气;
(6)简便易行,花费低廉。
中医药从“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出发,将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精神活动与生理活动视作不可分割的整体,凸显神对形的统率作用,因而具有人文与科学相融合的特色。这是西医和西方科学在理论基础上所没有的。
中医学认为人乃万物之灵,最为宝贵,对人和人的生命必须敬重。敬重人就是敬重天道,这是中医学的起点。因此,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舍己救人,不问贵贱贫富,亲疏愚智,普同一等,成为大医精诚。
中医敬重人和人的生命,所以从不把病人看作消极被动有待处置的对象,而是看作有人格的能动的主体。诊治处方,一定与病人平等商量,为病人保守隐私,让病人了解病理病机,求得病人的配合。
中医强调,人从事社会活动,有思想感情,处于一定的社会和自然的生态环境,这些对于人的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因此,无论诊断和治疗,中医要求把病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因素考虑进去,指出过度的情志不仅会使气运失常,还可能造成器质上的损伤。而恢复和保持健康,则须要提高精神境界,协调人际关系,正确对待生活,使心情平和、恬静、愉悦,还要懂得防病养生的道理,杜绝不利治疗和健康的行为。所以,中医诊疗实行形神合一、以神统形的原则,而不把疾病和治疗看作纯系形体和技术之事。
中医学主张防重于治,注重养生。中医学的养生观博大高远,认为养生的动机和毅力应出自高尚的人生目的和社会责任感。养生的方法以心理卫生和心的调摄为首要,并要求将养自我、养他人、养万物统一起来,讲明此三者相互促进,相互为用。在中医学看来,个人的健康,人类的健康和万物的和谐发展是相需互依的整体。每一个人不仅要自己养生,还要帮助他人养生,还要保护生态环境,这样才能把精、气、神之养统一起来,才是完整的养生。
人是生物机体、心灵道德和审美求真的统一,是形和神的融会。现代医学已开始意识到,医学的职责应当从治病转换成治人。而中医学从来就是按照这样的思想为自己定位。
目前,尽管西医在全世界占统治地位,但以还原论、解剖学为基础的西医学越来越多地暴露出致命的缺点。1998年美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对美国及其他22个发达国家的调查结果表明:因化学合成药物毒副作用导致死亡的人数,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依靠科学发明而制造的药物竟然成为人类的第四杀手,这不能不让世人震惊。
医学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生命,可是现代医学所依据的方法本质上却是反自然、反生命的,它总是把复杂性当作简单性来处理,因此不能不陷入许多误区和死胡同。近年来,自然疗法,即不采用药物、手术等治疗手段的疗法已成为新兴的“第四医学”,受到广泛欢迎和关注。而中国传统气功正是一种理想的自然疗法,同时又是很好的养生方法。它把人与自然,心理与生理,道德修炼与治疗保健很好地统一起来。这就是世界“气功热”的原因。据悉,美国不少医科大学成立了“自然疗法系”,专门研究以中国气功为主的各种非药物疗法。
一些片面受西方科学思想影响的人,鉴于中医药理论与西方科学在形态上迥然不同,坚持不承认中医学是科学。他们的错误在于把产生于西方的科学当作衡量一切认识的标准,而不是把是否获得了理论形态的真理当作科学的标准。他们将科学方法绝对化,认为西方科学采用的方法是获取科学知识的唯一方法,中医学的方法与之不同,因而中医学不是科学。这就颠倒了科学方法为科学认识服务的关系,实际是以科学的非本质特征取代科学的本质特征。还有一些人,虽然承认中医药是“宝库”,但非要将这个“宝库”西化方心安理得。他们既不晓得这条路根本走不通,也不晓得中医的价值正在于中医不是西医。
21世纪,人类会更加关注生命,关注生态,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力求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是要深入开掘时间。中国文化正是时间文化,中医学则是时间医学。生命与时间有更为深刻的内在联系,故中医学更接近生命的本质。而生命本质的揭示,必将带来对宇宙和本体实在的重新认识。可见,对中医学的突破,其意义远远不限于医学和生命科学本身。中医学是中国文化大树上开出的一朵奇葩,是中国文化基因在人之生命科学领域结出的瑰丽成果。因此,中医学的突破定将对整个中国文化和世界文明的未来发展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