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2016年8月17日

系统性红斑狼疮10个新易感基因被发现

 由中日友好医院、安徽医科大学、英国国王学院与香港大学共同完成的多种族人群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全基因组meta分析研究,不仅发现了10个新的易感基因或位点,还首次从遗传学角度揭示了人群间患病率不同的原因,相关研究成果将加深对SLE疾病的认识。近日,国际权威遗传学杂志《Nature Genetics》在线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

SLE是一种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产生自身抗体、补体活化、免疫复合物沉积并累及多个组织器官为特征,属于多易感基因参与的复杂疾病。该病多累及青壮年(尤其多见于育龄期妇女),患者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适应力均面临很大压力。该病在欧美人群的患病率约为20/10万,亚洲人群约为31~70/10万,而非洲人群则高达160~200/10万。截至目前,已经有近20项关于SLE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发现了至少60SLE易感基因或位点,但仍不足以充分解释SLE的遗传学发病机制。

为了进一步揭示SLE的遗传学发病机制并探讨SLE发病的人群异质性,中日友好医院联合国内外其他研究团队开展了基于大型队列的多种族人群全基因组meta分析研究,最终发现了10个新的SLE易感位点,并验证出目前大多数已报道的易感区域在中国人群和欧洲人群中均存在风险变异。

该研究对目前已知的SLE易感位点进行了精细定位研究,初步确定了不同易感位点中的潜在致病变异。此外,研究还通过整合目前已知的SLE易感位点,结合千人基因组数据进行了不同人群遗传风险度评分(GRS),发现GRS与人群患病率成正比,首次从遗传学角度解释了人群间患病率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

项目负责人、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病与性病科主任崔勇教授表示,SLE位于红斑狼疮病谱的重症端,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既往流行病学研究提示,种族差异和遗传异质性在SLE的发生、发展以及引起复杂的临床表现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该研究不仅系统全面地评估了SLE发病的人群异质性,同时首次通过基因组学研究手段,明确了不同种族人群间患病率差异存在遗传学基础,显著推动了SLE遗传学研究的进展,为后续SLE临床转化应用和精准医疗奠定了基础。

据悉,课题组将继续开展深入研究,整合目前已知的其他易感基因和位点谱,用于建立SLE疾病预测模型,以助于优化本病的遗传学诊断标准。

 

法律声明 | 文明公约 | 互助合作 | 联络我们
Copyright © 2006 www.cpde.org.cn 京ICP备10010770号-2
管理机构(主办方):全国医药技术市场协会
邮编:100035 电话:010-88377790 邮箱: yyxh1005@sina.com hyb@cpde.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