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2016年6月13日


近日,一篇《红色预警:他汀类药物可能会加快衰老的进程》在网上疯传。文章称,新奥尔良杜兰大学科学家发现,在世界各地超过2亿人口服的他汀类药物,现在已经显示能加速老化,并能促使肌肉疲劳、记忆力减退等,是细胞的毒药。目前,全球有大量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它果真有上述风险吗?受访药学专家则表示,他汀类药物良好的调脂疗效和心血管获益已被大量证据反复证实,但作为当前人类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其安全性也备受关注,正确认识和应对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至关重要。

 

临床获益毋庸置疑

“作为一种调脂药物,他汀类药物是经过临床近20年的检验,证明在降低‘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方面有确切的疗效,而且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总体发生率,这是毋庸置疑的。”北京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刘治军表示,他汀类药物在临床用于降低LDL-C,而LDL-C是导致动脉硬化的元凶。他汀类药物还被用于稳定动脉斑块,甚至逆转动脉斑块,即让已经形成的动脉斑块消失,以免形成血栓。

刘治军强调,无论欧美指南,还是国内指南;无论是在心血管领域,还是内分泌领域,都认可了他汀类药物对于降低总体心血管事件(心梗、卒中、死亡等)发生率具有确定的作用。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预防方面,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的4000~6000例的一级预防试验(西苏格兰的WOSCOPS试验、美国空军的AFCAPS/TexCAPS试验等)和二级预防试验(北欧辛伐他汀生存研究4S、胆固醇和冠心病复发事件CARE试验等),都证实了与安慰剂相比,他汀类药物可以显著降低死亡和心血管事件风险。在近10年的稳定型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高血压、糖尿病、卒中等诸多相关循证研究中,逐渐扩大了他汀类药物的应用人群及适应证,皆显示积极使用他汀类药物的疗效获益以及较好的安全性、耐受性。

大连市中心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张士红介绍,他汀类药物应用人群数目庞大,应用时间长(尤其是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其疗效确切,循证医学证据充足,临床获益毋庸置疑。鉴于他汀类药物确切的降低心血管疾病(CVD)效果,早在2011年,欧洲ESC/EAS指南针对不同的危险人群,根据临床风险分层,推出更严格的降脂目标,如CVD极高危患者设定LDL-C目标值小于1.8毫摩尔/升;2013年的美国ACC/AHA指南,将降低ASCVD事件作为治疗目标而不是以血脂某一确定值为目标,根据不同危险分层采用高强度、中等强度、低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

“基于丰富的循证证据,诸如何时启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如何选择他汀类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何时停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等问题,都有相应的循证医学证据作为支持。”张士红谈道。

 

正确应对不良反应

刘治军强调,任何药物都是“双刃剑”,有其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他汀类药物也不例外。他汀类药物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两个:一是肝脏损害,表现为转氨酶(ALTAST)升高;另一个是肌肉毒性,表现为肌酸激酶(CK)升高。所以,在治疗初期,要监测转氨酶等和肌酸激酶指标,以判断能否继续服用。

“我国是乙肝大国,更应关注他汀类药物的肝脏安全性,服药者应定期检测肝功能。”张士红表示,肝酶异常是他汀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多发生在开始用药后的3个月内。治疗开始后4-8周复查肝功能,如无异常,则逐步调整为6-12个月复查1次;如ASTALT超过3倍正常上限值(ULN),应暂停给药,且仍需每周复查肝功能,直至恢复正常。轻度的肝酶升高小于正常值上限3倍并不是治疗的禁忌证,患者可以继续服用他汀类药物,部分患者升高的ALT可能会自行下降。转氨酶升高的风险也随着他汀类药物剂量的增大而增加,他汀类药物因肝酶升高导致停药或减药会影响患者的疗效,临床应用时要尽可能根据患者情况选用合适的他汀类药物及剂量。

“当CK大于正常上限5倍,应暂停给药。”张士红进一步介绍,他汀类药物诱发的横纹肌溶解症呈剂量依赖关系,其风险往往发生于合并多种疾病和(或)联合多种药物的患者。临床大部分他汀类药物主要经过P450酶系代谢,抑制CYP3A4酶活性的药物能提高其血药浓度,可能增加肌病发生风险。因此,选择药物相互作用少的他汀类药物可能降低肌病发生风险,这对于患有多种疾病服用药物较多的患者来说应是一个选择。

在我国2014年发布的《他汀类药物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和2015年发布的《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等共识中,也对他汀类药物与新发糖尿病和认知功能改变进行了介绍。其中共识指出,他汀类药物对心血管疾病的总体益处与新发糖尿病风险之比为91,说明他汀类药物对心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远大于新增糖尿病风险。虽然大剂量他汀类药物轻度增加新发糖尿病风险,但无论是绝对风险还是与其减少主要心脑血管事件相比,该风险的实际危害都很低。共识还认为,尽管2012FDA对他汀类药物可引起认知功能障碍发出警示,但近期荟萃分析未发现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他汀类药物相关认知不良反应出现较少,且没有在大型临床试验中持续存在,即使出现不良反应通常也不严重,停药后也会消失。美国国家脂质学会建议,他汀类药物对有心血管事件风险者有重要的健康获益,其获益远大于认知功能障碍副作用风险。“由此看出,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是一类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因噎废食不可取。”张士红认为。

刘治军表示,其实,上述“红色预警”20159月在CureZone网站就曾推出,现在只是炒“冷饭”而已,后经调查是为了推销保健品才制造的流言。文章中推荐进行替代治疗,即使用4个被证实能自然降低胆固醇的植物保健品,明显是一个保健品商业运作的产物。刘治军特别强调,目前研究没有证实,他汀类药物会增加癌症、白内障、骨骼疾病和认知障碍。有研究还认为,他汀类药物对改善痴呆反而有益。

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不仅与个体遗传基因有关,也与患者合并疾病及同时服用的药物(或食物)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关系密切。“对此,只要我们在临床中学会密切观察,及时调整,制定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患者就不必担心,更没有什么巨大的健康风险。”刘治军如是说。

(选自《中国医药报》)

法律声明 | 文明公约 | 互助合作 | 联络我们
Copyright © 2006 www.cpde.org.cn 京ICP备10010770号-2
管理机构(主办方):全国医药技术市场协会
邮编:100035 电话:010-88377790 邮箱: yyxh1005@sina.com hyb@cpde.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