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批准了多个高效的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治疗药,但高成本是影响病毒感染高发区使用新药的一个障碍。对已批准药物大型数据库进行的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对非处方药抗组胺剂进行再利用可能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有研究者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化学基因组学中心编制的已批准药物综合数据库进行了基于细胞的定量高通量筛选。他们测试了数据库中产品针对HCV基因型2a的活性,并在基于细胞的HCV感染测定中进一步证实。在数据库约3800个小分子实体中,发现含有赛克力嗪结构的H1的组胺受体拮抗剂具有抗HCV的最大效力。经过二次检测确认,20世纪40年代批准的抗过敏药物,第一代抗组胺药物盐酸氯环嗪药物(CCZ)被选定进入下一轮测试。
有七个主要HCV基因型,其中又根据特定地区差异,以及对不同治疗方案的需要,划分为若干亚型。在感染HCV嵌合基因型病毒的人肝癌细胞中,CCZ显著降低细胞内和细胞外的病毒RNA水平,这表明CCZ具有泛基因型的活性。各种体外试验表明,该药物不影响病毒的复制,但很可能抑制病毒进入细胞的晚期阶段–研究者认为这种作用模式能防止细胞向细胞传播过程中病毒进入未感染的细胞中。
重要的是,CCZ显示出与不同类别HCV药物的协同抗病毒活性,包括利巴韦林、干扰素-α,以及直接作用的抗病毒药物索非布韦(sofosbuvir),这表明CCZ复方用药方案具有降低耐药机率的潜力。
接下来,研究者还研究了CCZ的药物动力学特征。 CCZ腹腔注射导致与血药浓度相比有较高水平的肝部药物暴露,这是非常重要的分布数据,因为HCV感染和复制发生在肝细胞。但是,该药物还被发现可穿过血 - 脑屏障,这增加了未来研发过程中需要花大力解决不良影响的可能性。
为了测试在体内的药效,给感染HCV基因型1b
或2a的转基因免疫缺陷小鼠每日注射CCZ,分别持续4周和6周。重要的是,治疗全程都可观察到具有时间依赖性的血清HCV减少,这说明没有出现耐药性病毒。
总之,上述结果确定CCZ可作为一种价格相对便宜、可负担得起的候选HCV感染治疗药,值得进一步进行单方或与现有的药物复方研究,并且还可将其作为进行进一步优化的起点。
(编译:王欣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