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2014年8月3日

糖尿病致盲形势严峻

    

       全球1%的失明归咎于糖尿病;我国2型糖尿病并发眼病的比例高达35.7%,仅次于心血管并发症1%的失明归咎于糖尿病;我国2型糖尿病并发眼病的比例高达35.7%,仅次于心血管并发症。

2014年6月6日是第19个“全国爱眼日”,主题为“关注眼健康,预防糖尿病致盲”。糖尿病眼病作为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已经成为全球致盲疾病中伤害最大的公共健康问题,2013年年底WHO在官网发布的数据称,全球1%的失明可以归咎于糖尿病。

中国作为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防控形势则更加严峻。据2001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对中国大城市24496例住院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2型糖尿病并发眼病者的比例高达35.7%,仅次于心血管并发症。因此,加强糖尿病患者的教育与管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避免因病致盲已刻不容缓。

四大致盲主因之一

“我国糖尿病的现状一方面是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另一方面是健康教育缺失,医患沟通不够,难以实现规范化的治疗与管理,导致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内科主任郭晓蕙坦言。

 糖尿病眼病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糖尿病白内障、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糖尿病屈光不正等多种疾病。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高、后果严重,带给患者的伤害最大。《2013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征求意见稿)》数据显示,2型糖尿病成人患者中,20%~40%出现视网膜病变,8%视力丧失。因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青光眼、老年性白内障、老年性黄斑变性并称“四大致盲主因”。

 广州军区总医院眼科主任邹玉平解释,正常视网膜的血液供应来源于眼底的毛细血管,过高的血糖会造成眼底小血管的狭窄和闭塞,血液黏度增高更会加重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如果置之不理,代偿机理下会导致新生血管生长因子的产生,进而刺激眼组织产生新生血管。“由于这些血管是不健康的增殖,因此非常容易破裂出血,或造成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或视网膜脱离,更可能合并出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造成视力的永久性损害,甚至失明。”

中国目前已有总数超过1000万的盲人,然而在眼保健的问题上许多人还存在各种错误认识。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底病中心副教授朱晓波指出,糖尿病眼病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视力受损,而这种损害往往是不可逆的,因此围绕糖尿病患者眼部并发症的防治核心还是早发现、早治疗。“医务人员可以通过对确诊的糖尿病患者进行有效的糖尿病教育,帮助患者建立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掌握医学科普知识,指导患者科学控制血糖,在尚未出现眼部异常症状时要求患者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制定严格的随诊规划。”

内科眼科联合治疗

 邹玉平特别强调,患者一旦在内分泌科确诊糖尿病,医务人员就应该建议患者尽快到眼科进行一次全面的眼部检查,包括视力、眼底等项目,尤其对于糖尿病病程超过15年、血糖控制不稳定、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合并出现糖尿病肾病的患者,更是糖尿病眼病的高危人群,必须详细检查眼底。

 郭晓蕙教授也认为,在糖尿病的综合治疗过程中,临床医生不应该仅仅只关注血糖的变化,同时也应关注糖尿病带来的并发症等其他相关问题,应该指导患者进行必要的基础干预治疗,如教育患者科学饮食和运动等,尤其是提高对并发症的重视。

另据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以分为6期:1期和2期通过肉眼无法观察到,患者也没有特殊的症状,所以往往容易忽视;进入3期就开始出现视力下降;到了4期,就会出现明显的视力下降,并会伴随有不同程度的新生血管增生和血管破裂出血;5期和6期由于长期反复的血管出血、新生血管和纤维增生,治疗难度大。

“糖尿病眼病的临床治疗主要以药物、激光和手术为主,不同时期在治疗方法上有所区别。如果是在1期和2期,内分泌科的药物治疗是基础,帮助患者严格控制血糖达标,定期眼科随诊即可;3期除了要控制血糖,还需要配合激光治疗;进入4期,激光的效果就不明显了;如果到了更严重的5期和6期,则要进行手术治疗。由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视力损伤是不可逆的,临床治疗应该越早越好。”邹玉平如是说。

此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风险因素还包括高血压、血脂紊乱、糖尿病肾病等,《2013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征求意见稿)》中针对糖尿病眼病防治提出了明确的管理建议: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推荐1~2年进行一次检查;轻度病变患者宜每年1次,重度病变患者则应该3~6个月1次;妊娠女性患者更应该增加检查频率。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翁建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Joslin糖尿病中心“50年奖章研究(50-Year Medalist Study)”曾经招募了351例1型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67.5岁,平均病程达到56.5年,但这些患者通过科学的糖尿病管理,42%没有严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013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征求意见稿)》自去年11月发布至今,修订工作正在进行,在凝聚国内证据和参考国外证据的基础上,新指南将更符合国情和疾病变迁特征。”



法律声明 | 文明公约 | 互助合作 | 联络我们
Copyright © 2006 www.cpde.org.cn 京ICP备10010770号-2
管理机构(主办方):全国医药技术市场协会
邮编:100035 电话:010-88377790 邮箱: yyxh1005@sina.com hyb@cpde.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