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4月20日 星期六
2014年8月10日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印发

国家药品计划抽验质量分析指导原则的通知

食药监药化监〔2014〕9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解放军总后卫生部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国家药品计划抽验工作,指导各地食品药品检验机构做好国家药品计划抽验质量分析,更好地发挥抽验工作在药品风险监测和安全监管中的作用,总局组织制定了《国家药品计划抽验质量分析指导原则》。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就相关工作要求通知如下:

  一、以问题导向统领药品抽验工作,为科学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药品抽验是药品监管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药品质量安全水平,实现风险管理、科学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药品抽验工作必须以发现质量问题为目标,药品质量研究与分析应当以问题为导向,围绕排查质量问题和风险展开。尤其是开展探索性研究,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制定研究方案,结合当前药品监管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可能影响药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和高风险因素入手,着力排查和揭示潜在质量隐患。

  二、扎实做好药品质量分析,促进抽验与日常监管的有效衔接

  要按照指导原则的要求,根据标准检验和探索性研究结果,对承检的国家药品计划抽验品种的质量状况进行客观评价,对可能影响药品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认真分析,提出在质量标准、原辅料、处方与生产工艺、包装材料以及违法违规生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强化监管的意见和建议,使抽验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日常监管。

  三、加强对抽验数据的挖掘,提高服务监管的水平

  要进一步提高对抽验数据的研究分析和挖掘能力,在完成单一品种质量分析工作的同时,注重对同期同类品种以及抽验历史数据的横向、纵向对比分析,从趋势分析中探寻影响药品质量安全的内在规律,揭示可能存在的系统性、区域性问题以及“潜规则”等问题,不断提高抽验工作服务监管的水平。

  各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按照指导原则要求,加强组织协调,指导各食品药品检验机构做好国家药品计划抽验品种的质量分析工作,规范撰写质量分析报告,并按要求及时通过“国家药品抽验信息系统”报送。要把质量分析作为评价抽验工作的重要指标,加强抽验工作的绩效考核。总局正组织建设统一的抽验数据平台,逐步实现抽验数据共享。

附件:国家药品计划抽验质量分析指导原则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附件

国家药品计划抽验质量分析指导原则


1质量分析报告

1.1摘要(2000字以内)

简要介绍本品的历史沿革、剂型、规格(药用辅料为级别)、适应症或功能与主治(药用辅料为应用或用途)及主要不良反应(药用辅料为安全性信息或注意事项)。本品的批准文号情况,国内外标准情况。

检验前的调研情况,包括处方与工艺、企业生产与自检情况,发现的主要问题。

本年度抽样批次、涉及的批准文号、生产企业与经营企业(药用辅料为使用企业)情况,样品确认情况。

按法定标准检验的结果,不符合规定的生产企业,不符合规定的项目,发现的主要问题与解决的办法或建议。

开展的探索性研究项目,及按探索性研究建立的标准外项目检验的结果,发现的主要问题与解决的办法或建议。

对本品质量的总体评价。

1.2基本信息

1.2.1基本情况

本品的历史沿革(含国内首研企业)、剂型、规格(药用辅料为级别)、适应症或功能与主治(药用辅料为应用或用途)及不良反应(药用辅料为安全性信息或注意事项);部分特性描述(如:生物学特性、药剂学特性、理化特性)。

1.2.2原料药合成工艺。简要叙述原料药的主要合成工艺或中药材炮制工艺(如有)。

1.2.3国内外标准情况与对比分析。用表逐项列出本品国内现行标准与国外标准的检验项目、简要的检验方法和限度。分析现行标准的优劣。

1.3样品信息

1.3.1批准文号情况。本品我国生产企业的数量,批准文号的数量。

1.3.2样品的剂型、规格与包装情况。样品的剂型(药用辅料为级别)、规格及其批数与比例。不同企业的包装材料与包装情况。

1.3.3样品批数。有效样品总批次,涉及的批准文号数及其比例,涉及的生产企业数及其比例。从生产企业抽样的批次与比例。未抽到的生产企业数及其比例。样品涉及的生产企业数量小于20时在正文用表列出,大于20时在附件中列出。从经营企业及医疗机构抽取样品的确认总数与比例。如未100%确认,说明确认批数与比例,未确认的企业数,未确认的生产企业。用表列出未确认样品的被抽样单位,抽样地点与时间,批号与批准文号与未确认的理由。

1.3.4样品分布。用统计地图或统计表列出样品在全国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抽样的批数与比例分布。

用饼图列出样品在生产企业、经营企业(药用辅料为使用企业)与医疗机构抽样的批数与比例。

1.4处方与生产工艺

通过函调或电话调研等方式获得的处方与生产工艺情况,不同生产企业处方与工艺的差别(药用辅料为不同来源产品质量对比)。以1000个制剂单位列出处方主药与辅料,用流程图简要表述生产工艺流程。

1.5依据标准检验结果与分析

1.5.1总检验结果。检验样品数、符合规定数与百分率、不符合规定数与百分率。不符合规定样品的生产企业,批号,批准文号,不符合规定项目,抽样地点与被抽样单位。

1.5.2 分项检验结果与分析。按现行标准的检验项目,逐项叙述该项检验结果与项目合格率。如:(1)性状、(2)鉴别,等等。

简要列出检验方法与限度,样品与对照品的典型图谱或照片,该项目合格率。

不符合规定的批号应列出详细数据,包括图谱与照片,并分析可能造成不符合规定的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及解决办法。

定量数据检验项目,如pH、水分、含量等,用频数分布图列出检验结果,分析检验结果的分布与该项目检验方法和限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对于样品批数大于等于6的生产企业,用箱式图列出这些生产企业样品的检验结果,分析质量差异。

详细的检验数据用表在附件中列出,表的纵标目为:生产企业、批号、执行标准、检验项目(如有多个检验项目按标准顺序列出)、检验结论。有关物质应列出单杂和总杂,溶出度应列出6个或12个数据,含量均匀度应列出平均值、标准差和A+kS值。

1.6探索性研究及其检验结果分析

1.6.1开展探索性研究项目及其目的。叙述开展探索性研究的项目,研究目的,采用的主要方法。

1.6.2探索性研究及其检验结果分析。逐项叙述探索性研究项目详细研究方法,样品与对照品的典型图谱或照片,研究结果与结论。

该项目的方法学按中国药典附录验证,详细方法学验证内容在附件中列出。

如果该项目拟作为修订或增订检验标准,或拟作为补充检验标准,则应说明修订或增订检验项目的依据,限度修订或设定的依据,对全部样品检验的结果按1.5.2进行统计与分析。

拟修订或增订标准资料按药典委员会要求整理,拟补充检验标准资料按相关文件要求整理。上报药典委员会和上报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补充检验标准资料在附件中列出。

1.6.3探索性研究总检验结果。按拟修订、增订或拟补充标准检验结果总合格率。

1.6.4影响本品质量主要因素分析。通过调研、按标准检验、探索性研究,统计分析药品质量与处方、原辅料、生产工艺、包装材料、检验项目等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影响药品质量的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

1.6.5 快检方法研究。对于固体制剂用近红外分光光度计扫描吸收光谱,对于水系液体制剂用拉曼光谱仪扫描拉曼光谱,尝试建立近红外或拉曼快检模型或完善补充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的快检模型。

1.7综合评分

按3.6对各生产企业样品质量进行综合评分,用表列出参加评分的检验项目与权重系数,如果对本指导原则项目评分计算方法进行了修改,则还应说明修改的理由;按评分由高到低顺序列出各生产企业的综合评分。

1.8发现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对发现的问题按重大问题、主要问题、次要问题给予分类,并分别作为该品种质量分析报告的附件列出。

1.8.1质量标准存在的问题

现行标准在项目设置、检验方法、限度值规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同生产企业注册标准之间的差异及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1.8.2原辅料、处方与生产工艺、包装材料存在的问题

处方与生产工艺在科学性、合理性存在的问题;原辅料存在的问题;包装材料存在的问题等。

1.8.3违规违法生产问题

未经批准擅自改变处方与工艺问题,如:违规投料、偷工减料、添加其他物质等。

1.8.4 存在的其他问题

1.8.5 对存在问题的风险分析

1.8.6 解决问题的建议

针对该品种质量存在的问题及现行标准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1.9总体评价

按标准检验结果、探索性研究检验结果、综合评分等对该品种质量状况作出评价,给出“好、较好、一般、差”的结论。

1.10排版要求(略)

2.探索性研究质量分析要点

探索性研究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科学、合理的原则,本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以客观评价药品质量为目的来开展研究。避免不切实际的过度研究。

开展的探索性研究应针对处方工艺、现行标准与质量存在的主要或重要缺陷、标准检验发现的问题开展,围绕质量评价、质量控制和质量提高来进行,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建议,探索性研究的内容应当是影响本品质量的关键因素。

探索性研究不是新药研究,不建议重复新药临床前研究与I期临床研究的内容,如:药物合成路径,稳定性试验(不包括影响因素实验),药理、毒理、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试验等。

2.1化学药品——口服固体制剂

重点关注溶出度或释放度与有关物质等。

2.1.1溶出度或释放度。与国外标准的异同;方法、介质类型、介质pH与体积、转速、取样时间与限度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以桨法50转/分(或篮法100转/分),介质体积900ml,考察 pH1.2(可加适量氯化钠)、pH4.0~4.5醋酸盐缓冲液、pH6.8磷酸盐缓冲液和水4种介质,测定6~12个制剂单位的溶出曲线,取样点3~5个,并选择原研厂产品或合适的产品作参比制剂,分析溶出值的均匀性,以f2因子法或AV法(3.7)进行溶出曲线比较。分析标准中溶出度或释放度检查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分析溶出度或释放度与处方工艺的关系,特别是制粒与压片工艺。

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不在评价性抽验的范围内。

2.1.2有关物质。与国外标准的异同;TLC方法的分离度与检出限是否符合要求,建议考虑将TLC修订为HPLC法。

HPLC法重点关注分离度、检出限与定量限;关注检测器参数设置(UV重点关注检测波长、ELSD重点关注不同类型参数设定等)、进样浓度、供试品与对照品制备用溶剂(特别关注部分特殊品种的溶剂效应)、杂质限度设定的合理性;对于面积归一化法大于0.1%的未知杂质,可采用LC-MSn法进行结构分析;对有关物质测定方法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如需测定相对响应因子,建议采用斜率比法(需对制备的标准曲线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优先考虑主成分自身对照法的可行性;需要时可进一步考虑其毒性影响。

分析杂质的来源,探讨降低杂质的办法。分析有关物质与处方工艺、包装材料等的关系,特别是制粒工艺、成型工艺等,并考虑辅料与有关物质降解的关系;分析水分与药物稳定性、有关物质产生是否有关,考虑有关物质与包装材料透水性的关系。

2.2化学药品——注射剂

重点关注安全性、有关物质、渗透压、添加剂(稳定剂、抗氧剂、助溶剂、等渗剂等)、pH值、溶液澄清度与颜色、不溶性微粒与可见异物等。

2.2.1安全性。分析灭菌工艺的合理性,关注F0值。对F0值小于8的工艺分析其是否还有其他手段来保证灭菌有效性,如:用0.22μm以下滤膜过滤、全密闭灌装与封口等。关注灭菌条件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关注细菌内毒素方法与限度。

2.2.2有关物质。同2.1.2。

2.2.3渗透压。关注小针剂的渗透压范围,处方工艺的改变、添加剂的加入等都会表现渗透压变化。

2.2.4添加剂。关注添加剂的品种、加入量、加入的必要性、合理性以及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

2.2.5抗生素。无菌分装的注射用粉针,重点关注晶型、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有关物质、溶剂残留、包材(如胶塞)相容性;对于有可能产生聚合物的品种,建议考察其聚合物的水平,并应评价测定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考察聚合物与有关物质之间的相关性,探讨有关物质测定方法取代聚合物测定方法的可行性,探讨采用高效GPC替代现行聚合物测定方法的可行性,并重点考察不同方法测定结果之间的相关性。

2.3化学药品——滴眼剂

重点关注渗透压、pH值或无菌。关注缓冲剂与防腐剂种类及其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适当考虑对滴眼液的黏度的评价,分析处方的合理性及工艺稳定性。

2.4化学药品——软膏剂、乳膏剂

重点关注微生物限度或无菌、防腐剂、混悬型乳膏剂的粒度。

2.5中药——口服制剂

2.5.1药材。关注药材的基原、产地,关注药材品质;考察是否存在投假劣药材或饮片的情况。如使用染色药材、硫磺熏蒸药材、增重药材,使用非药用部位,冒充贵细药材等。

2.5.2生产工艺。关注不同企业不同生产工艺对药品质量的影响,特别是药材前处理情况,是否切片或粉碎,切片的厚度及粉碎的粒度;药材煎煮或提取时间等;关注生产工艺中有效成分的转移率;考察是否存在未按批准的处方投料、不按批准的工艺生产等情况;蜜丸应关注蜂蜜用量与质量。

2.5.3质量控制。重点关注标准中未控制的药味,包括定性与定量。可尝试用指纹图谱、特征图谱、一标多测、浸出物或固形物等项目来控制。

2.5.4安全性。如有药材原粉投料,应关注农药残留,重金属等。如有朱砂、雄黄等药味,应关注汞与砷的价态。如有易霉变药材,应关注霉菌毒素。

2.6中药——注射剂

2.6.1药材。同2.5.1。

2.6.2生产工艺。生产工艺的合理性、科学性;特别是分析灭菌工艺的合理性,灭菌条件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

2.6.3外观。关注溶液的颜色及其均一性、澄清度、不溶性微粒与可见异物。

2.6.4添加剂。重点关注表面活性剂的种类、来源与加入量,关注稳定剂、抗氧化剂与等渗剂等。

2.6.5渗透压。关注渗透压范围。影响中药注射剂渗透压较多,有机溶剂、无机杂质、有机杂质、添加剂都会导致渗透压升高,甚至渗透压测定时无法析出冰晶。

2.6.6高分子杂质。重点关注残留异性蛋白、鞣质等高分子杂质,可采用高灵敏度的方法进行研究。

2.6.7质量控制。除2.5.3中应关注的内容外,还应关注热原、无菌、异常毒性、过敏反应、降压物质等安全性项目。

2.7中药——软膏剂

2.7.1药材。同2.5.1。

2.7.2生产工艺、添加剂、质量控制等。关注微生物限度或无菌、防腐剂、含细粉软膏剂的粒度。

2.8生化药品

2.8.1动物来源生化药品。关注动物的种属,是否存在混用或代用;通过考察组胺、动物感染微生物的蛋白或核酸残留来验证使用的动物是否符合检疫的要求;关注生产工艺能否有效去除杂蛋白或核酸残留;关注添加剂与渗透压;关注高分子物质;考察辅料对含量测定的干扰;关注活力测定方法的专属性;关注标准中未涉及的安全性项目(如:过敏反应,异常毒性,热原或细菌内毒素等)。

2.8.2合成肽类生化药品。重点关注纯度与有关物质。

2.8.3多糖类生化药品。重点关注多糖的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及其测定方法的科学性,特别关注在水系溶液中多糖分子水合化对分子量测定的影响;对于取代多糖还应关注取代度;关注生物来源杂质。

2.9药用辅料

重点关注有关物质、细胞毒性(应用于注射剂的药用辅料)、制剂应用、不同来源产品质量对比。

2.9.1有关物质。同“2.1.2有关物质”。

2.9.2 细胞毒性。应用于注射剂的药用辅料应注意考虑细胞毒性与辅料使用浓度、辅料生产企业或工艺是否关联。

2.9.3注射级药用辅料。关注普通级药用辅料代替注射级药用辅料(注射剂或眼用制剂)使用或混用情况。

3统计学分析要点(略)

合理应用统计学对药品评价性抽验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发现药品质量的规律,结合专业知识得出科学的判断与结论。

3.1检验数据的统计描述

3.1.1统计表

3.1.2统计图

3.2两组数据均数比较的t检验

3.3多组数据均数比较的方差分析

3.4聚类分析

3.5相关分析

3.6综合评分

3.7溶出曲线比较

附:××××年国家药品计划抽验××××质量分析报告(模板)目录

摘要        

一、基本信息      

1.基本情况

2.原料药合成工艺

3.国内外标准情况与对比分析      

二、样品信息      

1.批准文号情况      

2.样品的剂型、规格与包装情况

3.样品批数      

4.样品分布      

三、处方与生产工艺  

四、依据标准检验结果与分析          

1.总检验结果

2.分项检验结果与分析

五、探索性研究及其检验结果分析        

1.开展探索性研究项目及其目的

2.探索性研究及其检验结果分析

3.探索性研究总检验结果      

4.影响本品质量主要因素分析      

5.快检方法研究      

六、综合评分      

七、发现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1.质量标准存在的问题

2.原辅料、处方与生产工艺、包装材料存在的问题

3.违规违法生产问题      

4.存在的其他问题

5.对存在问题的风险分析      

6.解决问题的建议

八、总体评价      

九、附件        



法律声明 | 文明公约 | 互助合作 | 联络我们
Copyright © 2006 www.cpde.org.cn 京ICP备10010770号-2
管理机构(主办方):全国医药技术市场协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正觉夹道17号 邮编:100035 电话:010-88377790 邮箱: yyxh1005@sina.com hyb@cpde.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