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有关两类肠促胰素类似物——DPP-4抑制剂和GLP-1受体激动剂是否会引发胰腺炎以至于发展成为胰腺癌,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从2008年Ahmad SR研究得出GLP-1受体激动剂引发胰腺癌风险开始,就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结论完全相左的大型研究一个接着一个。2013年2月发布的Singh S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这两种药物使用与胰腺炎存在关联,这一说法引发众多厂家“反弹”。
随后,2013年4月发表的一项尸体解剖研究得出结论:肠促胰素类似物可能与胰腺癌潜在风险相关,这项结论使得学术界的争论更加激烈。
去年底,FDA和欧洲药品监管局(EMA)对关于与作用于肠促胰素系统降糖药的胰腺疾病安全信号的多个数据流展开调查研究。这两个机构均同意:一些学术文献与媒体所展现的此类药物与胰腺炎或胰腺癌发生存在联系的论断,与当前他们所掌握的数据并不相符。
FDA和EMA的表态几乎为DPP-4抑制剂和GLP-1受体激动剂遭受的质疑挽回了影响。但是,胰腺炎风险依旧是悬在临床专家头上的一把利剑。
近日,在“盘点2013糖尿病领域全景研讨会”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主任纪立农教授对于这一“喋喋不休”的争论进行了解读,他建议:“DPP-4抑制剂和GLP-1受体激动剂治疗与胰腺炎之间的风险关系,从权威机构对数据的解读来看,目前没有下明确的结论。在药物说明书上,对这一类药物使用的具体限制和注意事项仍然适用,临床医生要按照说明书给病人用药。”
研究设计各有缺陷
针对肠促胰素类似物与胰腺炎的关系,国际上有过6大研究,分别为:Ahmad SR、Noel RA、Engel SS、Garg R、Drucker DJ和Singh S研究。虽然时间先后不同,但从结论上看,认为肠促胰素类似物会造成胰腺炎,以及认为肠促胰素类似物与胰腺炎无关的观点各占一半。
由于厂家利益的牵扯,两派专家对于对方的研究都进行了各种口诛笔伐。从客观来看,各家的研究自身在设计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
以最有争议的Singh S研究为例。研究人员发现,接受过一种GLP-1药物治疗者在开始服药后60天内胰腺炎住院的人数比那些服用不同药物者数目翻了一倍。
来自默沙东的科学家认为:“Singh S研究数据与随机临床研究和其他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的数据形成鲜明对比,应当考虑Singh S研究的全部数据,包括与胰腺炎风险因素相关的患病率(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酒精的摄入)、胰腺炎诊断未通过病例回顾进行确认以及分析存在偏倚。”
作为回应,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AACE)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Singh S研究是一项回顾性分析,不能为糖尿病患者改变治疗方案提供强有力的证据,内分泌协会也发表了具有相似结论的声明。
对于这一研究本身,纪立农表示:“反对者称这种研究是垃圾,这些数据属于临床数据库,并不是用于临床研究的数据,因为很少有基线数据和非常详细的去除复杂因素的数据统计。但我认为,应该重视这种研究方法。能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上,我们就要认真对待。”
相比之下,众多厂家的研究也同样存在瑕疵,虽然由GLP-1药物治疗的供应商和支持者提供大量研究证据反驳GLP-1药物治疗增加会增加胰腺炎发生风险,但这些证据中大多数是厂家赞助的研究。
“谨慎使用”成唯一建议
对于药品生产厂商来说,虽然仍有很多不利于公司的研究成果,但FDA和EMA并未对于这些负面的研究结果给予认可。
对于这一学术争议,FDA和EMA的公开态度是,相信当前关于此类药物与胰腺疾病安全风险的所有认知均已充分反映在产品信息或说明书中,并且有关调查正在欧洲地区进一步展开。
不过,FDA和EMA的表态也算是“和稀泥”,因为,2006年10月, FDA批准了第一个口服肠促胰素药物西格列汀上市。上市后就有报道提示肠促胰素类似物可能增加胰腺炎的发生风险,FDA对药物标签添加了急性胰腺炎的警告。
从官方的不良反应报告情况来看,有关这两大类药物造成胰腺炎的不良反应报告正在增加。以法国的官方数据为例,从2003~2012年,DPP-4抑制剂的报告增加到了33个,GLP-1受体激动剂的报告增加到了26个。
对于不良反应报告引发的担忧,纪立农认为,数量增加不能说明问题,他指出:“观察一种药物和不良反应之间的相关性,除了要看报告的例数,还要看比值比,所谓比值比就是用于鉴别报告药物与不良事件之间潜在的联系,95%可信区间下限>1,说明该药物所导致的不良反应是值得注意的。目前,还不清楚DPP-4抑制剂和GLP-1受激动剂与胰腺炎之间的关系,因此,还不能下结论。”